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
抗战期间,晋察冀军区被誉为模范根据地,战时兵力曾达到二十余万人,军力十分雄厚。抗战结束后,作为示范性军区,晋察冀军区因停战协定生效,且军调执行部设在北平,积极响应中央号召,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和整编工作。不仅将老弱病残官兵复员转业,连不少骨干力量也受到影响,导致全面内战爆发后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。尽管军区参与了多场战斗,击毙一定数量敌军,但真正的歼灭战却很少,多数是以消耗战为主,尤其是在城市攻坚战中,战绩表现平平,未能取得显著成果。
为支援东北战区的作战需要,原本隶属于晋察冀的冀热辽军区被扩编为冀察热辽军区,划归东北军区指挥。1946年张家口保卫战期间,晋察冀军区下辖四个纵队,其中第一纵队在年底划归晋冀鲁豫军区,其余的第二、第三、第四纵队以及各二级军区的地方部队继续留在晋察冀军区。1947年,中央工委进驻晋察冀,指导军地工作,朱德总司令主张组建野战机动部队以提升作战效能。晋察冀军区此前曾两度组建野战军,但因各种原因先后撤销。这次重新成立野战军,旨在有效歼灭敌军有生力量,结合其他战区的经验,证明野战军的组建十分必要。
晋察冀野战军成立后,杨得志出任司令员,罗瑞卿和杨成武分别担任第一、第二政委,军区下辖第二、第三和第四纵队。第二纵队司令为陈正湘,第三纵队司令是郑维山,第四纵队司令为曾思玉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野战军成立之前,第二纵队司令是杨得志,第三纵队司令为杨成武,第四纵队司令是陈正湘。随着野战军的成立,纵队的军政主官进行了重新调整,陈正湘从第四纵队司令调任第二纵队司令。第二纵队最初的司令郭天民,是晋察冀军区的一员勇将,因张家口保卫战失利后情绪低落,离开晋察冀,转而在刘邓麾下任职,恰逢第一纵队划归晋冀鲁豫军区,只留下杨得志担任司令和曾思玉担任副司令,杨得志随后改任第二纵队司令。
展开剩余67%郑维山原本担任地方军区司令员,上级原计划调他去刘邓部队参加大别山战役,但在多次挽留下,他最终被任命为第三纵队司令。曾思玉同样被挽留下来,先任纵队副司令,后升任司令。提到陈正湘,许多人对他了解不深,但他不仅是老战将,还曾在三个野战纵队中担任过两个纵队的司令,然而到了1949年军队改编为军时,他却未能担任军长职位。
1947年,晋察冀野战军在正太、青沧、保北三场战役中连续获胜,野战军司令部决定抓住时机,向保定以北地区发起进攻,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。调集第二纵队两个旅及第三纵队部分部队围攻徐水,以此吸引北平和保定的敌军增援,而第三、第四纵队主力和独立第七旅则寻找机会歼灭增援部队。敌方出动五个师和一个战车团,与我军主力在徐水东北形成对峙。经过几天激战,虽然我军给予敌军一定杀伤,但敌人聚集成团,难以被分割歼灭。野战军司令部准备利用调动敌军,诱敌深入,在运动中实现歼敌。
此时,敌军罗历戎率领第3军从石家庄南方南下,企图与北面的敌军夹击我军。野战军司令部抓住战机,计划将敌军引入清风店进行歼灭战。但主力距离目标地还有一百多里,必须加速行军。军区调动地方部队配合作战,先行阻击敌军北进,为主力南下争取时间。考虑到敌军兵力约十个师,远超我军,阻击战必将异常艰苦。部队布置了两道阻击线,挖掘蛇形战壕以便藏兵、运兵及射击,战壕隐蔽严密,敌军用望远镜观察未发现破绽,且坦克进入战壕后被封锁沟阻挡,难以行动。
敌军攻势受挫,汽车和坦克无法继续前进,被迫绕道,但又遭遇地方部队布设的多道阻击线阻挡。四个旅坚守阵地,持续作战七天,消灭敌军四千余人,成功确保主力对清风店敌军的围歼。保北阻击战和清风店战役创造了晋察冀野战军新的歼敌纪录。之后,部队进行短暂休整,随后参与了解放石家庄战役。
当华北战局由被动转为主动时,杨得志的身体状况已经难以支持继续前线指挥,只得离开战场。实际上,他的身体状况早在抗战后期就开始恶化,曾在延安休养。抗战结束后,他仍坚持回到前线,担任冀晋军区副司令兼冀晋纵队司令,参加了绥远、张家口保卫、晋北、大同集宁、保南、正太、青沧、保北及清风店阻击战等多场重要战役。1948年冬,因连年作战和艰苦的生活条件,他身体彻底透支,上级安排其转入后方休养。1949年,上级任命副司令韩伟接任军长职务。随后一年,随着平津战役结束,华北地区战事趋于平稳,二十兵团参与的战役不多,18兵团和19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,开赴西北解放战场,20兵团则继续驻守华北。
1949年10月,身体恢复后的杨得志被任命为铁道兵团第一副司令,解放后调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、北京军区副司令等重要职务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上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