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年,可能只够一个人看完几次四季轮回,却让刘师培这个名字铺满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悬念。他少年成名,被称为记忆力“照相机”,颠覆国学老规矩,二十出头就敢平视孔子。可这样一个学术奇才,最终却跌落到流亡破庙、人人喊打的地步。是什么样的历史风暴,把天才卷进刀光剑影?又是什么力量,让他深陷名利漩涡,最终归于寂寞学林?假如当年他没有“倒向”清廷,没有跟革命党彻底决裂,中国学术史会不会因此改头换面?咱今天就扒一扒刘师培“跌宕起伏”的奇人奇案,看看一个天才如何在乱世中搅动风云,亦幻亦真。
刘师培,这名字一丢出来,在历史圈里绝对炸锅。有人说他有种“天生不服谁”的劲儿,敢在国学泰斗章太炎面前扬言“我平视孔子”,这话放在谁头顶上不炸雷?更扯的是,章太炎这位国学界扛把子居然不怒反而点赞,说刘师培是“国学界的凤凰”,这要是在今天,自媒体那还不得把话题炒上天?一边是传统主流学派的礼教权威,一边是年轻新秀的“后浪精神”,你方唱罢我登场,民国学术圈的江湖味可比现在的娱乐八卦有料多了。
可眼看“奇才”刘师培披着传统精英的光环,俨然要成“大清第一学霸”的时刻,他竟然突然掉头而去。科举撞了南墙,革命之路走起风生水起,还连名字都改成了“刘光汉”,誓要“攘除清廷”。从国学天才到革命前锋,这操作让八卦圈的吃瓜群众集体傻眼。可刚刚上了革命快车,他又掉个头,直接投向清廷怀抱。你说,这算不算“神反转”?但故事到这还没完,刘师培身上的迷雾才刚揭开一角,到底他是英雄还是叛徒,这笔账,谁又能算清?
刘师培的成长路线绝对“富N代标配”。三代都是经学大牛,从小就被经典包围,大脑像自带数据库。才8岁就能熟练背诵《周易》,12岁《五经》信手拈来。连他爹都说,“这小子要不出奇,就是祖宗太不努力!”这样一路学霸开挂进阶,高中状元一点儿不夸张。读史的都懂,老一代经学大家,大多眼里不揉沙子,可章太炎偏偏对刘师培一见如故,十五岁的差距当哥们,公开站台“这人牛到能接我国学大旗”。彼时,外有列强窥伺,内有大清风雨飘摇,社会大潮说变就变。刘师培考科举折翅,跟章太炎一块激进,觉得再考下去也没啥前途,一转就跟风革命。这不,全民创新创业口号刚喊起,他就鸟枪换炮搞起办报、写政宣、组新党的节奏,猛得很。
可天下大事没哪件能完全靠热情搞定。民国初年口号满天飞,风云人物群魔乱舞。你说刘师培是英雄?还是被野心和名利裹挟的牺牲品?老百姓看着新闻,一边感慨“天才果然是天才,背古文像背菜谱”,一边又琢磨,这人变脸比翻书还快,可不是普通人能跟上的。
动荡之中总会有假性平静。刘师培辗转奔波,革命激情归于幕后。外人看,他已经弃政从学,安心在学林捞点清静。可现实哪有那么简单?那段时间,他和章太炎反目,背后是情感、金钱、权力的三重夹击。清廷通缉、革命压迫、家庭内哄,哪头都得罪不起。最扎心的是,他的妻子何震和表弟汪公权,成了压倒他最后一根稻草。
刘师培本性多疑,又极孝顺。何震性格火爆,做事雷厉风行,加上那个表弟,三人间的纠缠不清,让动荡的国运和个人的悲剧缠在一起。“革命感冒”来得快去得也快,一夜之间,刘师培从革命党“希望之星”变成了叛徒、情报出卖者,甚至还被贴上“背信弃义”的标签。一腔热血最终换来四面楚歌,章太炎、蔡元培这些旧日盟友,也渐行渐远。反对声浪此起彼伏,说他不忠不义、学问再高人品不堪。可也有人觉得,这人真不容易,卷进革命与家族纷争,谁能全身而退?风评俨然成了多米诺骨牌,说好说坏只看站在哪头。
历史有时候真是比电视剧还精彩。眼瞅刘师培万人唾骂、名声臭到家,下一秒,大反转就来了。袁世凯上台后,竟然慧眼识才,请他进京当“上大夫”——这头衔放现在都让人听着新鲜。当初被革命党追杀得魂飞魄散的“叛徒”,一夜之间又成了新政要角,风声水起。你以为故事到这结束了?偏不!正当天下人骂他三贱其人、喊打喊杀时,曾经的死对头蔡元培、章太炎,却又出面拉他一把,为他说话。蔡元培坚持为遇难学人留种子,章太炎舍身力挺。两块金字招牌保驾护航,刘师培终于得以在北大任教。
这戏剧化一幕仿佛“中国历史版的年度大瓜”。文坛学子欢呼“人才保住了”,传统学派叹息“臭名远扬”。黄侃拜师一事,成了刘师培学术生涯的绝响,也让他在晚年找回了一点点学术上的成就感。如今想来,前半生跌宕起伏、后半生安静讲学,不过是“世事如棋,乾坤未定”。
表面看,风头过去,刘师培终于得享清静。可这表象平静下更大的危机悄然逼近。北大请他讲学,引来舆论一片哗然。民初社会,新闻传播好比今天的微博热搜,“刘师培要当北大教授”的热搜直冲榜一,众口铄金。他虽有蔡元培和章太炎撑腰,支持舆论刚压下去点,反对派又翻出新旧账,说他“德不配位,污名难消”。
更要命的是他自己的性格短板—孤傲、固执、寡言。革命失败,名利皆失。刘师培再有才,始终未能和那个时代真正和解。北大的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:身体日渐虚弱,亲情板结,门生寥落。他一再感叹“后继无人”,新一代学子中,能承他衣钵者寥寥。晚年在北大笼中度过,外表光鲜,实则心事重重,彷如孤岛。
彼时中国风雨飘摇,学界纷争加剧,新旧思想对垒日甚一日。刘师培夹在夹缝里,左右皆不是。他的归宿,既不是官场,也不是家庭,而孤独地停在了国学大殿的讲台上。他的局限和无奈,在新文化运动大潮中暴露无遗。
说到底,你要让一个学术怪才兼任政治家、掺和革命洪流,结果不扑街才见了鬼。刘师培自诩“平视孔子”,可惜却没学会孔子中庸的智慧:既妄图引领风骚,一路高歌猛进;又玻璃心、怕老婆、好面子,遇事就溜边。看他在革命和旧制间来回跳跃的身影,你还真别笑:换你上场,也许做得还不如他。连章太炎都为他求情,说明他确实才气逼人,可惜品行没跟上才学。说他“学问撑得起三代门风,做人却只够一本小人书”,这句话怎么听怎么熟悉?反正,这样的“奇人”,古今中外从来不少。
再夸刘师培,我都怕被喷刷“饭圈”了。据说有学者说过:“他要是活在今天,985高校撑死分个院长副职。”说得好!也只有那个动荡的时代,才养出了这么极端的矛盾体。你要真全信他的自信“平视孔子”,那不是糊涂是什么?要不是他学问高、运气好、遇见了章太炎和蔡元培,指不定早在哪个巷口玩完。
如今大家一边仰慕他的才气,一边对他为人牙根痒痒,不也正像今天自媒体时代的顶流和塌房?学术造诣和人品分着看吧,咱普通人吃这瓜,总能学到点世态炎凉的真谛。
刘师培,天才还是叛徒?你觉得中国近现代学者,真能在政治、革命大潮中独善其身吗?如果学术有真才,品德有瑕疵,要不要被时代记住?还是说,像刘师培这类“奇人”,只有在乱世才会发光发热,一旦风平浪静就没人理睬?您怎么看——欢迎留言来杠一杠!
网上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